“i- china”计划30强系列访谈 vol.8
第八期“i-china”Talk,我们一起来听听曾静华理性与感性兼备的设计观,及其对材料的独特见解。
一个深陷于挖掘材料本身特性的设计师。
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
2019年底获得芬兰阿尔托大学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曾静华,曾在国内原创家居品牌木智工坊工作两载,而后就读于全球著名设计院校——芬兰阿尔托大学Product and Spatial Design硕士项目
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北欧的设计经历交织构成她的设计语言,擅长挖掘材料的可能性并将其应用于家具家居设计,曾参展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展、芬兰国家博物馆等,作品曾获挪威木构比赛一等奖、法国Bocuse d’Or最佳设计、中国金点单品奖等。
从小对中国的书法艺术的兴趣与探索,让曾静华内心那颗关于“美”的种子渐渐觉醒;后来接触了雕刻与版画,更是让其对艺术的世界心之神往。设计——一个理性与感性兼备的领域,有着理性的逻辑和艺术的浪漫,这与曾静华的兴趣不谋而合,她在此发挥所思所想,不断创造。
曾静华喜欢研究材料及其应用,她思考如何表达材料美感的同时,使其融入现有的空间,她考量如何用材料凸显其承载的对象,并在长期的使用中仍然能让使用者感到欣悦……对于曾静华来说,每一种材料都有它独特的密码,她对材料特质的挖掘疯狂执着。“陶瓷真的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天然柔软的泥土在热力的催化下竟然可以变作坚挺耐用的器物。”曾静华说到。因为还没想好怎么运用这一材料和工艺创作,所以她轻易不敢“动手”。机缘巧合之下,今年疫情期间,她接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独立设计项目——花器设计,终于“鼓起勇气”构想如何用陶瓷设计花器。这是曾静华第一次与陶瓷的“亲密接触”,并成功“破译”了陶瓷密码。
优美的线条、泥釉的质感、淡灰色调,与现代空间融合一体,优雅却不张扬,更不会喧宾夺主,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个花器“本分”。

“鸟居衣架”是曾静华对另一种材料的探索,融合了中国文化和日本元素,打造的非常不一样的设计。作品由木皮和油毡制成,两种材料弯曲成半圆管,既轻薄又有相当的结构强度,同时还能呈现出油毡和木皮的质感,凸显作品的与众不同。“鸟居衣架”在设计品牌Artek旗舰店、芬兰国家博物馆、Forb油毡品牌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家具展等展出收藏。
曾静华:陶瓷本身的质感和耐用性对于家居用品来说具有天然的材料优势,除了传统的器物,陶瓷是否可以结合其他材料综合发挥多种材料的优势?陶瓷是否可被用于更具科技感的产品当中?陶瓷材料的加入是否可以让电子产品呈现出别样的体验甚至是功能上的优势?这是我所思考的一些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曾静华:在创作过程中,我比较重视作品所用材料和结构是否呈现出“美”的状态,这种“美”可以是维持自身稳定性的结构美学,也可以是将材料发挥到极致所展现的质感。只有满足了这一点,我才感觉自己的作品没有浪费所消耗的资源,借此也希望使用者能够感受到设计所传达的意义和长久地珍惜。
曾静华:作为一名设计师,需要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当中去思考,自我表达并不是首位的,最重要的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使用过程中的体验,还有要根据生产规律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可以说是“设计的妥协”,但换种角度也可以认为是这种工艺的限制进一步完善了这个设计,让它从设计师的构想走向了可感知的现实。
关于产品的市场投放问题您是如何规划的?还需提升的是什么?
曾静华:对于产品的市场投放,线上和线下的平台都相当重要,线上可以传播得更为广阔,而线下则提供了让人切身接触和感受产品的机会,因此同时和线上线下的买手店、平台、媒体等合作成为了不二的选择。我现在还没有组建特别完善的团队,更多的是一个人去思考和规划,优点是比较自由、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减少人力成本,相应地可能在供应商、寻求资源这一块比较薄弱些,这也是我需要去提升的方面。
曾静华:我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去展示和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能够认识到更多优秀的设计团队,互相学习。还有就是能够寻求到更多的资源支持,让作品落地量产。
海峡两岸青年陶瓷创客“i-China”计划依托德化完整的陶瓷产业链优势,旨在孵化一批新消费品牌、设计师品牌、定制化品牌等,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提升德化陶瓷品牌的影响力,助力德化陶瓷产业在国际上打出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