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创新沙龙论坛|名师讲堂回顾 | 漫谈佛造像艺术,探寻创造之美

2022-08-18 17:25:02 来源:

393
分享文章:

2022年8月10日,由德化县陶瓷发展委员会主办,陶瓷办、德化陶瓷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名师讲堂:佛造像艺术形式与演变专题辅导”在德化陶瓷艺术驻地中心举行。


640 (1).jpg


本次名师讲堂邀请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董书兵教授、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主任李惠东教授、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段一鸣先生到场授课。三位专家学者们从专业的角度,剖析陶瓷宗教造像雕塑语言,带领德化陶瓷从艺者一起探索魅力无穷的佛教造像艺术。



 董书兵 

《荒野艺术计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教授

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640 (8).jpg


熟知董书兵教授的人都知道,他从来不说如何肩负着千年文化重镇的艺术延续之责,他只是承认达到了一个艺术家靠作品所能获得的喜悦、满足和自由的新高度。


董书兵教授分享了他的“荒野艺术计划”,从《大地之子》到《无界》,从《星光阁》到《风语者》,我们看到了艺术家的感性与理性,细腻与粗犷,也看到他的天马行空。

640.png

《大地之子》


640 (1).png

《无界》


640 (2).png

《星光阁》


如果说《大地之子》是以戈壁滩的独特地貌为载体;《无界》衍生自西北丝路文化;那《风语者》则是以当地气候为出发点。这三组作品都是出于对天、地、人关系的考量。三件作品看似形式差异较大、无太大关联,实则在精神内涵上一脉相承,那就是要融入当地。无论是视觉的融入、还是精神的融入,都要与当地的“根”产生和谐关系。


640 (3).png

《风语者》


640 (4).png

《汉武雄风》




 李惠东 

《漫谈丝路传统造像艺术》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主任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640 (9).jpg


佛陀造像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走来,历经近两千年的熔炼,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引领着东方神韵的创造。在这条路上,文化融合经久不衰,也留下诸多文化遗迹。


640 (5).png


李惠东教授指出,丝路佛陀造像,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属性。比如健陀罗、秣菟罗的造像模式显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动机和理念:近人与类神。也正是这种两种理念的不同需求影响着佛陀造像面部表情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微笑与庄严、张目与闭目一直是佛陀造像从东传之路开始到盛唐模式定型的过程里、在时代的更替中,艺术创作者反复思考的问题。


那么,如何从这种思考中去启发瓷塑创作,提升作品艺术水平,这对瓷塑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技法提升以外,艺术修养的塑造也将是必修课。


作品欣赏

640 (10).jpg

《声声慢·思》


640 (11).jpg

《海棠春-春》


640 (12).jpg

《浣溪沙-纱》


640 (13).jpg

《往事如烟》




 段一鸣 

《麦积山佛教泥塑造像源流——从犍陀罗说起》

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640 (14).jpg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及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是在外来佛教文化进入中国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640 (6).png


以往人们对麦积山佛教泥塑造像风格成因都有一种模糊的认识,认为这些造像均是我国古代工匠自身技艺相传所为,然而,石窟造像的形态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出了相当程度的外来因素,其中佛教艺术的发源地—犍陀罗,对中国佛教造像影响尤为明显。

640 (7).png


段一鸣先生从犍陀罗雕塑艺术说起,带学员们“游遍”阿富汗艾娜克铜矿佛像遗址、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遗址、天水麦积山石窟,专业剖析了不同地区佛造像的源流与发展,技法及造型语言,让学员们收获颇多,深受启发。


作品欣赏

640 (15).jpg

《打沙包》


640 (16).jpg

《毽子》


640 (17).jpg

《童梦·跳房子》


0